关陇贵族集团源于武川,初建于关中,独孤家作为创周、建隋的主力之一,地位早已超然;其名声现在看似不如元氏、窦氏,朝堂上也没有几个人,可是关陇贵族多数门阀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除去光鲜的表面不如元氏之外,真正的实力有过之而无不及,一旦释放出强大的人脉关系,足以令人惊心动魄、目瞪口呆。
而元氏在宇文泰时期因是北魏皇族而地位尊崇;元欣在北魏权势滔天,有着使持节、太傅、柱国大将军、大宗师、大司徒、广陵王等一干头衔,等到西魏恭帝即位以后,他又进为大丞相。而八柱国中的其他六名柱国,实际上是受到宇文泰和元欣联合节制,得益于祖上打下的江山,元氏的实力不容小觑。
时至今日,包括关中在内的整个雍州仍然关陇贵族天下,按照势力划分的话,雍州北部又以基础雄厚的元氏为最。
对于杨广这个帝王而言,平衡乃是驭臣之道,自从他登基以来,就一直打压支持杨勇暴力发动仁寿宫政变的元派。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朝元家嫡系出手,可是老表豳州军大将军豆卢宽和杨谅的妻舅豆卢懿、豆卢毓所在的豆卢氏是元派。
在军改中,被杨集拿下的西魏大将军、庸国公王雄后裔王升;西魏大将军、东平郡公梁椿后裔梁宏;西魏大将军、河北郡公王德后裔豳州刺史王世郎;西魏大将军、宿国公辛威后裔辛泰……同样是元派。
当李渊说武川盟盟主是元家以后,杨广朝着元寿、张瑾等元派首领下手的同时,启用了独孤派首领、独孤家前任家主独孤顺。
独孤顺在先帝时期,爵位是武城县公、虚高的司空,实职倒是一个都没有;但由于在仁寿三年的时候,“独孤陀”和元氏、窦氏败类引步迦可汗南下,等到杨集把三十多万突厥军击败、弄死步迦可汗以后,朝廷开始进行了清算。
清算过程中,第一个被逮住的人是贺若弼,贺若弼这个家伙自知必死无疑,但他为了保住家族,便把参与此事的独孤氏、元氏、窦氏等等家族都供了出来,他觉得整个关陇贵族都涉及此桉,年迈的杨坚再怎么着,也不敢“秉公执法”。正如贺若弼所料,杨坚的确不敢对所有人都“秉公执法”,可他却敢对人见人恶恶贯满盈的贺若家“秉公执法”、满门抄斩;而对于独孤氏和元氏、窦氏等家族,则是只诛恶首以及恶首那一房。
独孤家用来当替死鬼的是独孤陀那一房,不过杨坚知道一切都是家主独孤顺的主意,否则独孤陀也没有那个胆子,所以他虽然没有在明面上深究,可却迂回的说独孤顺作为独孤家家主,教导无方,导致独孤陀引步迦可汗南下,其罪同样重大,于是将独孤顺罢免为民,武城县公、司空自然也没有了。
杨广本着打一派、拉一派的帝王心术,不仅恢复了独孤顺原先的武城县令和司空,还授予他一个刑部侍郎的实职。
此时的中华/殿内,朝会仍在继续,大隋君臣商议着北方的抗旱事宜。北方近来气候十分异常,尤其是雍、并、幽三州北部诸郡,自去年底就久旱无雨,严峻的旱情,已经严重影响了夏粮的收成。如果再不下雨,连今年的秋粮也无法保障了。
虽然说朝廷不缺粮,可是北方百姓呢?百姓怎么办?所以无论如何,朝廷也要竭尽全力的帮助百姓抗旱保收,确保百姓秋天有所收获,而不是绝收。
“独孤侍郎,你刚从北方回来不久,但不知北方诸郡旱情如何?”杨广说着,将目光投向了刚从雍州北部回来不久的独孤顺。
对于独孤顺这个舅舅,杨广是“重视”之极;他上任不久,杨广就令他持节去巡视雍州北部去了。他的意思很明显,那就是你独孤顺作为刑部侍郎,你若不秉公执法,那怎么能行?或许你并没有真正的秉公执法,但只要元氏认为你在搞他们,那就够了。
独孤顺自然明白杨广的险恶用心,但刑部侍郎是一个炙手可热、令人眼馋的职务,他和他的家族都拒绝不了。作为复出之战,怎么也要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,否则这个位子是坐不稳的。于是他在巡视期间如杨广之所愿,拿下很多贪官污吏,而后又顺藤摸瓜,抓捕了许多一贪官污吏勾结的地方豪强。
至于和心生芥蒂的元氏的关系,等他坐稳了刑部侍郎之职,大家再坐下来慢慢谈、慢慢改善。如果元氏实在不信,那也没办法了。
反正我们独孤家也没信过你们;嗯,还有你们元氏掌控雍北的商道,我们也眼馋得紧呢!
独孤顺闻言,起身行礼道:“启禀圣人,自去年冬天以来,北方的五原、榆林、灵武、盐川、朔方五郡的不少地方都没有下雪。开春后,这断断续续的下了几场小雨。臣奉命巡视之际,官员和地方宿老普遍反应受灾严重,如今夏粮歉收严重,秋粮更是无法保障,多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。其中以朔方和盐川诸县受灾最为严重,蝗虫肆虐,官员恳请朝廷拨付钱粮赈济灾民。”
太府寺卿元寿目光阴沉了几分,独孤顺这条老狗背信弃义,拿他们元氏子弟开刀;虽然说,元氏以前为了自家利益,也没少干过类似的事儿,但关陇门阀的地位江河日下,现在能和以前一样吗?独孤家没有真心抱团取暖也就罢了,竟然还朝元氏下手了,真是可恶之极。
尤为可恶的是,独孤顺完美的继承了其父独孤信有便宜就占的风格,此时将五原、榆林、灵武一言代过,然后着重提了独孤家的传统势力范围朔方和盐川郡,不仅说此二郡受灾严重,还要朝廷减免赋税、拨付钱粮赈济。
杨广皱眉道:“真是奇了怪了,往年北方也有旱情,缘何今年一波接着一波?”
“圣人,北地近年大旱不断,虽然说不上上说赤野千里,可是收成受旱情影响,一年少过一年。今年进入四月份以来,旱情有愈演愈烈之势。”独孤顺停顿了一下,不疾不徐的说道:“灵武鸣沙县、榆林富昌县更是因为灾情严重,官员盘剥百姓,激起了民变。”
“圣人!”大理寺卿、议事堂宰相长孙炽出列接话道:“前日议事堂和三省、九寺对地方官员引起民变事宜展开了调查,如是百姓因为生计之难而激起民变,朝廷依律追责;如是他们将百姓逼至这等地步,朝廷依律严惩。但不管是哪一种,都是因为干旱、缺粮造成的。而现在各地官员都要求朝廷减免赋税,许是他们因噎废食,也未可知。”
雍州北部的榆林、灵武近期出现了小规模的民乱,但是鉴于当下旱情严重、粮食歉收,杨广和文武百官都主张对这些地方采取宽宏态度,即无论如何都不能令民变再起;否则自郡太守以下,一概严加惩治。
如此层层施压下去,雍北诸郡县便形成了一种纷纷报灾情、纷纷请求减免赋税的风气。言下之意,灾情面前,老子多做多错、少做少错、不做也错;既如此,老子索性不干了,一切由你们中枢来解决好了。
独孤顺看了长孙炽一眼,心下叹了一口气。长孙炽是代表关陇贵族利益的宰相,而长孙家又是窦派核心家族之一,长孙炽说这番话,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窦派响应独孤顺,企图以“因噎废食”为由,打击元氏在雍州北部的势力。
其意虽好,可是此言太过明显,落下了独孤派、窦派联合打压元派的话柄,一旦被人加以利用,关陇三派的暗中竞争就会明朗化了;到时候,三派受“势”所制,三大首领想坐下商量都不行了。他不等杨广和诸臣细品长孙炽之言,独孤顺不着痕迹的接道:“圣人,雍北诸郡今年的确受灾严重,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渠、抗旱保收,朝廷该减免的赋税减免、该修的水渠要修。”
杨广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,一听到独孤顺这番话,心中有些了然了。
李渊现在是杨广暗中扶持起来的棋子,但李渊对杨广有着极大的保留,毕竟他是李家家主、独孤家外甥、窦家女婿、太原王氏姻亲,最担心的是杨广把这些关系连在一处,然后再以此来分析他;他出于自身安全以及自家利益考虑,不但没有说独孤家和窦家让他竞争武川盟盟主之事,而且当杨广问起独孤派、窦派关系时,李渊变以潜移默化、和风细雨的方式,将两家、两派渲染成矛盾重重、竞争激烈的关系。
对于李渊的渲染,杨广倒是没有怀疑,毕竟关陇贵族集团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,这个集团自创立以来,各个世家门阀便斗个不停。此时看到下首的独孤顺和长孙炽气调一致,便察觉到独孤派和窦派在对待元派的问题上达成了某些默契。
不过这正是他之所求,他忽略了独孤顺的圆场,直接说道:“长孙卿、独孤卿所言极是,任何一名官吏都应该忠于职守、勇于任事,焉能因噎废食、人云亦云?既然怕出问题、不做事,那就别当官了。”说着,向司隶大夫薛道衡说道:“薛大夫!”
薛道衡出列行礼:“臣在!”
“明日,你率领司隶台官员持节巡察灵武、凋阴、榆林、五原四郡。”杨广看了瘦骨棱棱薛道衡一眼,沉声吩咐道:“若遇冤假错桉则受而奏之、若遇漏网之鱼则捕之,若遇贪黩不为官员则就地免职,有功则上报其事迹,加以旌勉。”
薛道衡肃然道:“臣遵命!”
独孤顺脸露苦涩之色,暗道一声:完了!
杨广创立司隶史、谒者台的初衷,就是对付他们这种奉诏出京的使节:一是防止奉诏出京巡察的使节勾结地方官,对朝廷来一个弄虚作假、欺上瞒下、排除异己。二是如同杨广所说的“若遇冤假错桉则受而奏之、若遇漏网之鱼则捕之;若遇贪黩不为官员则就地免职,有功则上报其事迹”。(注)
这两把神刃对于奉诏巡视的官员来说,就是两双眼睛、两道枷锁,每当朝廷派出使节巡视天下、清理官员中的害群之马时,司隶史和谒者台接下来必须跑去过一遍。
司隶台负责东西二京所在雍州和豫州,谒者台负责另外十二个州,而薛道衡这个司隶大夫虽然迂腐固执,但他十分熟悉律法、十分熟悉官员犯罪的方式和手段,而且还是一个眼中容不下半个罪犯的人物。
而独孤顺在巡视北方的时候,本着抓小放大的原则,对五原太守鱼俱罗等各郡郡级官员是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;但薛道衡与他不一样了,这个铁骨铮铮的老家伙一旦北上,定然会把他“放生”“漏网之鱼”抓个干净,甚至连他本人也会受到牵连。
然则事已至此,却是回天无力了。只愿鱼俱罗等人放聪明一点,骗过比较迂腐的薛道衡。
不过薛道衡虽是迂腐了一些,可独孤顺忽略了一个人,此人就是杨雄的次子杨綝。杨綝现为司隶台别驾,虽是籍籍无名,可他在司隶台有个“隐大夫”的绰号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注:司隶史、谒者台的使命很像锦衣卫一般,当然权力没有锦衣卫那么大,不过官员对它们的恐惧可想而知,而上文提到的杨綝就是一名十分厉害的破桉高手,他在当司隶大夫期间,随杨玄感造反的杨玄纵“路逢綝,綝避人偶语久之……帝寝其事,綝忧,发病而卒”,他死得莫名其妙也就罢了,可是在他前后,司隶台和谒者台其他人也是死得莫名其妙。自他此后,基本上没有官员愿意去司隶史和谒者台任职了,杨广最后只好将二台撤并。结合来看,应该是二台捅到官员们的痛处,所以群起反对,杨广受制于势,不得不撤并这两把利刃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