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乌鸦嘴
“小玉啊,怎么样?”
天气逐渐热起来了,稻草不常换的话,容易有味道,所以李小玉拿了些新草过来把被褥下的稻草都换了一遍。
“您是说阿慈的事情?”
李鹤鸣点了点头:“嗯。这小姑娘叫阿慈啊?慈悲大喜舍,好名字。”
李小玉把稻草铺好后把被褥重新放了上去:“阿慈是小名,阿慈的大名叫林以桉。我看您收阿慈做徒弟的可能性不大,我反正没看出来阿慈有动摇的心思,而且你当时都说小师叔是关门弟子了。”
李奶奶看了眼自己的丈夫,这老头子都到这了还宝贝他那几根胡须。
“你爷爷可没说要教授阿慈医术啊。”
李小玉扶着李奶奶重新坐下:“不教授医术,那教……”李小玉忽然想到她爷爷的另一门技能,爷爷不会要教阿慈那个吧……
“我不同意!”
………………
林以桉不知道她的朋友已经开始为了师承替她跟长辈辩论起来了,因为三个小的都想好要去市里读高中了。
这就需要提前过去交个申请表还有择校费,方便之后把学籍提上来。
所以今天一大早,林建茂就带着三个小的去了市里。
他常常跑车,认识的人又多,对去市里也比较熟。
“爸,今天去接大哥吗?”
林安国手上套板车的动作一顿,他不太想让阿慈跟着去,这孩子每次去县里或大或小的都受了点灾。
“阿慈,你要不在家待着,这火车站人挤人的……”
林以桉摇头拒绝:“我要去寄信。爸,你就带我去吧,好不好?”
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,李大妈那边一直没有再寄信过来,本来说半个月一寄的。
她有点焦虑,得亲自去邮局看看才行。
某军区驻扎地。
“季团长,您今个儿又过来了?没收到您的包裹和信件。”
季泽柏点点头:“多谢。”
看来某个小刺猬过的的确很好,坚决履行了没有事就不来打扰他的原则。
啧。
该不会都把他忘了吧。
都怪那几个手快的,把信提前寄出去了。
得找个理由才行……
果不其然,林以桉在邮局发现了刚刚到达的信,还没来得及分发下去。
林以桉谢过邮局的工作人员后揣着信回到了牛车上。
“爸,咱们走吧。”
林安国挥动鞭子,牛车开始朝火车站走去。
林以桉撕开了信封上的封口,展开了信纸,上面只有了了数语,但林以桉却感觉手中的信纸有百斤重量。
…………
“阿慈,阿慈,是不是饿了?”
林以桉早就把信纸藏进了空间内,下意识的,不想让父亲知道。
“没有,我就是想大哥会不会带什么东西回来。”
林以桉跳下牛车,挽着林安国的手臂朝着出站口走去:“爸,我们快走吧,别让大哥等着急了。”
半小时后。
林以桉看着大哥手里的那个小肉团子,就恨不得给自己两巴掌。
带什么带,大哥两手空空地回来不是很好嘛!
“所以,大哥你想好怎么安排这小家伙了吗?你还没结婚,总不能把他落在你户口下吧。”
林建成也发愁这件事,他倒不在乎,可他妈在乎啊,而且对人姑娘也不公平。
但是这孩子的祖父对他有救命之恩,他不能见死不救。
所以他会尽全力争取母亲的谅解。
“我有个办法。”
林以桉捏了捏小奶娃的脸蛋,附在林建成耳边说了几句话。
林建成眼中惊讶、担心、犹豫各种眼神轮番上演,最后落成坚定。
“先把孩子藏起来吧,别一会儿被村里人看到就不好了。”
林建成拿出行李袋中的一块碎花被子,给怀里的小奶娃盖上,遮掩起来。
回到家后,一家人对于林建成突然抱了个孩子回来自然是被吓了一跳。
“林建成!你欺负哪家姑娘了,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,我儿媳妇呢!”
林建成挨了王娟重重的几巴掌,忍不住疼的露出痛色。
“妈,我要是做出那样的事,部队就得先把我开除了,您听我解释。这孩子的爷爷救了我一命,不然我怕是尸骨都不知道烂在哪里了。现在那一家人都被下放,只有这个孩子侥幸送了出来……”
王娟的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,按理来说人老爷子救了她儿子的命,他们家怎样做都是应该的。可这孩子要是落在建成名下,别说建成没办法娶媳妇了,这未婚先孕的名头对孩子也不好啊,这也太缺德了。
要不说是捡来的,但那样村里难免有人会在孩子耳边说闲话……
这一刻,林以桉举起了手。
“我有个办法,可以比较妥善的给小孩落上户口。”
林以桉从怀里拿出来一封信:“这个是我在京城的认识的一位大妈给我寄的信,王春妮因为病情进展太快去世了,医院那边保留遗体不能太久,需要我上京去处置。这个孩子,可以说是我在京城的弟弟,孤苦无依,落在我的户口本上。当然,大哥出钱。”
当初她的户口是没有迁走,但后来在京城上学很多事情都得用户口本,所以当时李严卓想了点法子,她现在是自己单独一户口本。
而且现在人口流动并不快,王家村的人也不会舍得花钱上京,只要能瞒到1977年之后,大概率就不需要担心了。
家里人面面相觑。
这法子,听起来很大胆,但仔细想想好像的确比目前的法子要好。
“但这孩子如果落在阿慈你那,安国,我想让这个孩子的父亲写你。这事只有咱们自家人知道,外人不会知道。”
林安国没意见,对建成有救命之恩那就是他们林家的大恩人,一个名头他不在乎。
林建成也明白奶奶的心思,阿慈的继父现在是劳改犯,有这样的生父的确档案上会有污点。
“谢谢三叔,谢谢阿慈。”
王娟拍了拍儿子:“以后这孩子的钱都让建成来出,我来照顾。”
这份情,她王娟记在心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