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7章第二次飞行
“达瓦……隔,云总师,我们这次飞行任务只是为了证明一件事:即使是未经任何训练的普通人也能进入太空。
而我们平时还都开过飞机,你才是那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。”
“可就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?”
见云洪军还是有些不太放心,谢廖夫拍拍他的肩膀说道:
“放轻松,我们既不会对接空间站也不会出舱活动,仅仅是去太空转一圈24小时才回来。
现在一趟22个人对接空间站对他们压力太大,以后人少点还能去那儿看看。”
“……”
说话间众人已经开始登机,两个总师当仁不让地最先进去,然后一起坐在了最后排的位置。
一进来云洪军才发现这里的座椅布局竟然是1 1,20个人就要分为10排,虽然宽度顶多和窄体客机相当,这样一来反而非常宽敞。
“为什么不多放两排座椅?2 2或者2 1也行,这么大的飞机装三四十个人也没问题吧?”
但这次回答他的不是谢廖夫,而是前排正在系安全带的年轻人:
“云总师,这是空天飞机不是春秋航空,还是让我们这些第一次上太空的人先享受享受吧。”
这么不着调的肯定不是航天局的,只能是新远公司的人,看上去应该还是进来不久的新人。
云洪军想了想,问他是做什么的,然后就听年轻人回答:
“我是2017届毕业生,林总说了我们要去太空拍毕业照,所以就来了。”
“就这个理由?”
年轻人指了指前面的机舱:
“这次是新人为主,机长是高启涛,副机长才是邓磊。
据说原来准备用风暴号一次性把我们全级都送上去的,但现在为了省钱改空天飞机了,我训练那么久,就是为了感受火箭的推力啊!”
“……”
云洪军数了数,学生人数差不多有10人,于是侧头看向谢廖夫:
“也就是说,你们还要飞不少次,把学员都送上去?”
“差不多吧,风暴号的那个客运舱都造出来了,但航发委不批准飞行,花了不少钱呢。”
“……”
……
“髪国人和老毛子想要把腾云工程也列入到华阴条约组织里?不行不行,想什么好事呢。”
航发委办公室里,林炬一听佘院士转达的消息就炸了毛。
腾云首飞以后立即引来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,最靠近华国航天的露西亚和髪国立即找上门,希望能够通过华阴条约组织对空天飞机展开合作。
理由也很冠冕堂皇:多造几架有利于多国太空协作,对大家都是好事。
但国内显然不会答应这个提议,顶多让空天飞机承接华阴条约组织的飞行任务,再打个折扣而已。
佘院士也是同样的想法,这种好东西要不是瞒不了肯定都得老老实实捂在手里,哪里是能够泄露技术细节的。
腾云到目前为止就透露了组合动力与气尖引擎两个重要信息,组合动力全世界在高超音速技术上有所研究的国家都知道,但气尖引擎搞的人就没多少了。
气尖引擎本身并不复杂,但制造起来想要产生持续稳定可控的推力就比较麻烦,阿美就有一家公司试图剑走偏锋风,但一直未能成功,显然不是简单技术。
气尖引擎的好处就是能在各个气压环境维持最高工作效率,而且不需要传统引擎巨大的喷管,设计优秀的话比较节省体积。
不在大气层工作的XH40之所以沿用了气尖引擎方案就是为了缩小体积,同时调整推力矢量也更加方便,传统真空发动机的巨大喷管摆动起来也是挺头疼的。
除了在已知的两项重要技术上加大投入以外,想要最快获得空天飞机情报的渠道就只有从航发委这边。
“放心,肯定不会答应他们,但要周旋一下,现在我们还有不少事有关联,不能影响到其他的合作。”
“其他的合作”显然只能是核方面,除了最开始露面的罗·罗以外全世界都还不知道五个常任理事已经达成了惊悚的核弹交易。
这些天对于月球氢弹使用的细节讨论也一直没停,最后大家统一意见都认为公布出去有不利影响,需要有选择性的公布。
让外界知道准备使用氢弹开矿可以,但具体多少氢弹、多大当量就是机密了,反正不会炸塌月球。
林炬突然想起来自己之前去问虞院士时提出的问题:三体里面的两亿吨当量氢弹到底能不能做到把水星炸到减速、并最终掉落轨道坠入太阳?
重新拾掇老手艺的虞院士没怎想就给出了答案:
“炸掉星球?别说两亿吨,两百亿吨都不行,就算按你说的炸表层至少也要500亿吨当量,两亿吨炸出来的那点只能算粉尘。”
而真的要计较起来联合矿业准备往月球上扔的38颗氢弹加一起也就是一颗大点的陨石撞击能量,月球以前挨过的那些比这强多了。
只不过陨石撞击和爆破的破坏方式不同效果会有一些差异罢了,但也差不了太多。
就当是月球多被撞了一次吧。
不过这件事上既然五方都参与,使绊子的可能性不大,毕竟确实没啥直接好处……
听了林炬的理由佘院士也比较认可地点了点头,然后猛然想起了IAEA的一些安排。
航天口虽然既没有氢弹也没有轰炸机和导弹,但对于富岛电站的具体清理计划基本都知情。
毕竟在新世纪前各大国都停止了核试验,但受时代限制从太空观测爆炸威力的数据还是比较少,不仅需要卫星去观察,甚至还可以用几枚不重要的小卫星去做测试。
现在第一颗试爆用的氢弹已经确定下来,由阿美提供,虽然琼恩他们没透露更多信息,但基本可以判定是基于现役的W88改进,去掉外面那一层增大威力的铀235后当量就能控制在15至20万吨当量以内。
之所以是阿美提供第一颗,原因自然不用多说,形象就挺符合。
航发委这边的卫星已经就绪,几艘观测效果的测量船也已经在准备出港了。
按照时间算算,现在也差不多该是公开?